创意时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创意时空
把古画放大看,谁能知道那里站个人?

时间:2021-05-26 13:16:25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点击数:1160

这几天有点热啊,给你们来点清凉的。

话说有一天夜里,下了很大的雪。

早上,住在山里的人起来开开门,看见到处都是白的。树根,石头,屋顶,后面的山,门前的溪。

夜大雪,眠觉,开室,……四望皎然。

和《世说新语》里的桥段一式一样吧。

不过开门的这个人不是王子猷。

不知姓甚名谁,不知作何营生,更不知,画他作什么……

这个人很小很小,小到看过范宽这幅《雪景寒林图》的人,大概有99%是未曾注意到他的存在的。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局部)

范宽把他画在一块石头后面,只探出半个身子。在他身后,是雄伟巍峨,四下连绵、充满了整个天地的雪峰。

《雪景寒林图》因为太大,用三幅绢布拼在一起才画下了,总共193*160公分。这是多大呢?大概就是你家大门,两扇,并排,那么大!而那个小人又有多小呢?大概是你小指甲的一半,还要小些……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局部)

渺小的人,在红点点附近。

不要产生“图片太小了所以不会注意到,如果站在画前面就能看到”的错觉。事实是,打开《雪景寒林图》以后,99%的人只看得到,满眼的山。

站在这“两扇大门”前的人,都被倾倒而来的扑天盖地的雪峰惊呆了,它们从远处蜿蜒而来,好象从远古起就长在那里,沉默,坚硬,冷峻,阔大又宏伟,哪里还会注意到石头缝里,竟然有人!渺小的人!

范宽在另一幅画,《溪山行旅图》里,也画了细小的人。

因为画在空旷的路上,所以,好歹他们是看得到的。

在这条路的另一边,他画了另一个细小的人,“转角遇到僧”,从石头后面挑着担子走出来的僧人,就不太容易被发现了。

《溪山行旅图》里的人比《雪景寒林图》里的人大了一点点,但也就是,一点点!

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 图三左边的红框,是图二; 图三右边的红框,是图一

《雪景寒林图》和《溪山行旅图》,目前虽有争议,大致认为是范宽画的。

1958年,李霖灿偶然在《溪山行旅图》的树叶间,发现上面有小小的字迹:范宽。在《雪景寒林图》的树干上,有人也发现有一行模糊的字迹:臣范宽制。

宋·范宽 ,上图《溪山行旅图》(局部);下图,《雪景寒林图》(局部)

和北宋前期大部分其它画家一样,画史对范宽的生平记载,十分有限。只说他本名范宽或范中立,曾经隐居在关中一带的太华山修道,性子宽厚而随和,一生闲云野鹤,不曾做官。

北宋统一前的中国,是个乱世,故而范宽选择做隐士,并不稀奇。倘若我们在记忆里稍微搜索一下,就会搜到两个人——林逋和潘阆,这两个出名的隐士,他们和范宽是差不多同一个时代的人。

当林逋在孤山养鹤,潘阆在钱塘江卖药的时候,范宽在太华山的山林间,常常喝点小酒,一坐一天,纵目四顾,徘徊忘返。

画史上说,比范宽更早一点的时代里,荆浩、关仝、李成在从晚唐到五代的乱世里,完成了中国山水画伟大的雏型。比他们年轻的,循着荆浩、关仝、李成的路子继续往前走的范宽,于一夕开悟,“我师法古人,何如师法真山水?”

这大概就是范宽一坐一天的原因,即使雪天和月夜,他也乐于坐在太华山的岩石林薮间,看得入迷。

在高山下仰头看过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你看见的,就是伟大本身。

范宽怀着祟敬诚恳的心思,把这样的伟大一点点搬到纸上。

关中一带的山,多雄伟峻拔,壁立千仞,黄土层被风吹雨淋后,有着特殊的侵蚀纹理,范宽喜欢用浓墨勾出山体,又用细密尖锐的雨点皴,皴出这铜墙铁壁似的大山,千疮百孔的模样。

由是,范宽的山,时人呼为“真山”。

《溪山行旅图》里的山体重墨勾线和山石面上的雨点皴。图源/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一生有记录的画大概有117件,如今传下来的,其实没有一件可以百分百证明是范宽亲笔,包括《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

把这些画判定为范宽作品的证据,并不仅仅是签名 (《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图》都有签名,但都仍然存在争议) ,而是画史中记载过的范宽的用笔、用墨、在笔墨之间渗透出来的诚恳,都重现于画上,譬如《溪山行旅图》,譬如《雪景寒林图》。

再退一步说,画中那千万笔的诚恳,对于研究者或许重要;而对于看画的人来说,画它的人是不是叫范宽,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的。

这样的诚恳,已超出一幅画的内容本身。李霖灿说,刘国松在观看《溪山行旅图》时,曾因此而激动落泪。

这样的诚恳,也让我们今天可以坐在房间里,好几个小时不倦地,默默地坐着观摩这些山,好像它就在眼前。

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山的伟大,人的渺小。

而千百年过去,画出这些伟大的山的人,也已经站到了伟大的巅峰。

如此,你又能说,是山更伟大,还是人更伟大呢?

参考资料:

《宋代山水画家范宽小议》(作者:行卫东)

《关于范宽研究的几个问题》(作者:姜延文)

《浅淡范宽雪景寒林图》(作者未署名)

《范观及作者研究》(作者:刘国峰)

《范宽研究》(作者:王伟生)

《论范宽》(作者:林树中)

郑重声明:亚太联合文化网是公益性交流、学习平台,部分文章转载网络,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电话:18501981989  邮箱:apacsd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