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5 15:32:18 来源:意外艺术 点击数:820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相熟的“老板”?
不是那种做大生意的老板。
他也许就是你家门口便利店的老板,常去光顾面馆的老板,或者是烧烤店的老板。
他可能都不知道你名字,却清楚地知道你的喜好……
只喜欢某个牌子的柠檬茶,
面一定要煮烂一点而且不要香菜,
五花肉喜欢烤焦一点,微微辣就好。
这些看似琐碎的人间烟火气总是能够在不经意的时候温暖了你我。
而在这些艺术家身上,我也感受到了这份烟火气。
王希孟,一位用18岁的生猛画出青绿山水巅峰之作的少年。
▲ 王希孟
当我们去看他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就好像是在欣赏一首色彩浓烈、节奏明快的摇滚乐。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从开卷一座山峰直插云霄,就像是一个高昂的音符一样,开启了一整首音乐。
然后,丘陵连绵,掩映着亭台舞榭。隔着水,对岸群峰秀起,像越来越紧凑的音符。一座跨江大桥连接起了两岸,远处烟波浩渺,渐入佳境。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可当我们把镜头拉近,你发现在这些山林里藏着着各式各样的百姓。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这些百姓们虽然细小如豆,仍然动态鲜明。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他们有的在山间行旅,有的在亭间对饮,有的在船中垂钓,有的在田间劳作,他们为这幅大青大绿山水画里,添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
你看,这瀑布背后三个小人,他们嬉闹玩耍,好像与他们眼前的瀑布同乐一般。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在这里,我们好像可以一窥王希孟少年的童趣的心,真挚浪漫。
《千里江山图》里不仅有山水的壮丽,还有人间日常的温暖。
王希孟的少年心可以很大,大到装下整个大宋的大好河山;他的少年心也可以很小,小到看到每一个在人间世俗里沉浮的百姓。
如果说王希孟是年少最灿烂的烟火,那齐白石则是在等待大器晚成。
他年纪越大,越要折腾。
▲ 齐白石
25岁才开始拜师学画画的齐白石,在56多岁的时候绘画技术达到炉火纯青。而这时的他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
把之前所学统统清零,开启艺术生涯的新起点——衰年变法。
▲ 齐白石 《白菜虫草》
齐白石把那些阳春白雪的文人审美拉下了神坛,创造性地开辟了一个平民化的审美路径,他画白菜萝卜、水牛鸭子、鱼虾墨蟹……
包括大家都熟悉的——他画的虾。
▲ 齐白石87岁画的虾
他寥寥几笔,用不同墨色表现虾身的透明感,用不同方向的虾须表现水的流动感。
这些虾好像真在水里流动起来。
像鱼虾白菜这样我们不曾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看到寻常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成为了绝对主角。
谁说美好一定要是文人笔下的梅兰竹菊、高山流水呢?
美好,也许就藏在特别世俗,特别市井的百姓日常生活中。
苏东坡作为古代文人的天花板,我们喜欢他,除了他是伟大诗人、画家、书法家,更是因为他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 苏东坡
他向老乡王文甫学习种地,向潘老板学习酿酒,向潘秀才学习打渔,甚至只是因为老奶奶好吃的的饼便决定提手给店家写广告。
据说当年海南儋县有一老妇人制作的环饼,又称“寒具”“馓子”一种油炸食品,异常美味,却无人问津。
当时被贬谪的苏东坡来到此处品尝后,提笔给店家写下了一首题为《寒具》的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原本深藏小巷中的美食在苏轼的笔下即刻成了“舌尖上的美味”,来光顾的食客络绎不绝。
而苏东坡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没有任何所谓的文人架子。
▲ 苏东坡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王希孟、齐白石、苏东坡身上产生一种熟悉的感动。
因为他们的作品会让我们意识到,抛去“大艺术家”的光环不谈,他们其实也是生长于世俗的普通百姓。
这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赋予了他们的艺术作品动人的力量。
“美”不一定要是高山大海,也可以是一蔬一饭,柴米油盐。
因为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人间烟火气,最是暖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