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化资讯
    写意:中国晚期绘画衰落的原因

    齐白石 墨梅 在中国,一般认为中国画风格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类,且写意画优于工笔画。在较早的讨论中,另一术语“写生”往往也与“写意”相对;但“工笔”和“写生”绝非同义词,它们在这类表达方式中充当了功能性的对应词。 “写生”与“写意”这...

    叙诡笔记|呼应《诗经》的芍药故事

    时近暮春,前几天坐车经过草桥,不禁想起《帝京景物略》中的一段文字:“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也泉,故宜花,居人遂以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而丁香;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这段文字显然是为了追求面...

    2022.第5屆亞洲藝術雙年展in福岡

    画展选址——福冈亚洲美术馆           与亚洲交流的据点城市,福冈 福冈市自古以来就是接受亚洲文化的窗口,地理和历史条件得天独厚,常年以...

    于非闇:中国画着色的衬托方法

    于非闇 光绪十五年,于非闇诞生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于家本是汉族,祖籍山东蓬莱,大约在四代前移居北京。其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其母为满族人,所以他后来跟随母亲为满族。 他出身书香世家,接受了来自祖辈的熏陶,钟情于诗文书画。据画家自己回忆,...

    吃货游走天下

    疫情第三年,夜市的魅力越来越凸显出来 。 那里是城市烟火气的聚集地 ,没有人会在乎形象,人字拖、宽松T就能行走在香气缭绕的街上。 约几个朋友随便找家店坐下,喝点冰饮、吃点串儿,人声鼎沸,生活就又有了奔头。 ...

    中国良渚遗址神秘面纱,创造者难道是上古战神蚩尤?

    作为我国上古遗址中的“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一直充满了神秘的面纱,有人说他的创造者就是传闻中的三皇之一,盘古氏族的第二代君主,也有人说它是蚩尤集团的羽人国,最令人奇怪的是良渚文明,之间既然出现过将近400年的断层,这一切与蚩尤又有什么关系?良渚遗址神秘面纱背后究竟是什么...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画面的空白地方,由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即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部分共同形成一件作品在形式上的统一。我把这种情形,在此处称之为画与诗的融合。 这种融合的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画与诗在艺术的范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名画欣赏)

    宋 苏轼《墨竹图》 世人爱竹、敬竹、欣赏竹,热衷在家中悬挂竹子题材的画,都与竹子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分不开。 宋 文同《墨竹》 竹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的美称。中国竹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做人...

    徐启华|沱江书院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间有何关联?

    乾隆二十五年前,华容县没有官办书院。岳州府多次下文要求华容创修书院,经过县令和教谕、训导反复商议设法,但无处筹措经费,无果。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五月初四,新县令狄兰标(江苏溧阳举人)在县署的东面辟地修建书院,包括讲堂、寝室、自修室等,第二年夏竣工。道光二十四年冬(1...

    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数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昨日更换展件。新一期“笔墨见真章”展出于右任藏著名“鸳鸯七志”之一的北魏《穆玉容墓志铭》,宋代吴说《上问堂上帖》、宋代范成大《荔酥帖》、明代董其昌《仿欧阳询千文》等古代书法珍品,揭示历代...

    晚明书商的“流量密码”:什么样的小说最畅销?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刘勃 研究文学史的学者通常认为,唐代的“传奇”和明清的白话小说,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的两大高峰。但如果把这两个高峰上的小说家都列出来,会发现两个作者群明显不同。 唐代的小说家,和诗人或散文家的重合度很高;明清写小说的和...

    谁是王小波“门下走狗”?| 王小波逝世25周年

    你可听说过“王小波门下走狗”?它并不是来自批评和讽刺,而恰恰是王小波最初的粉丝们给自己的“荣誉称号”。 25年前的今天,王小波离开了我们。 1997年4月11日凌晨,45岁的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倒在电脑前。去世前,他还在写作继时代三部曲之后的新小说集...

9/19页 共218条 首页 前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