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图片新闻>>国画


  • 齐白石张大千合璧之展:一质朴性情,一潇洒透逸


  • 作为中国20世纪的两位艺术巨匠,齐白石与张大千的创作各辟蹊径,都代表了中国画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两种探索,对当代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齐白石和张大千曾多次发起并参与北平画展,数十年后的今天,二人作品再次合璧,以“南张北齐”为名,由荣宝斋与龙美术馆联合主办,自去年九月在上海龙美术馆首展后移师北京,最近在北京荣宝斋大厦呈现。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本次特展精选双方收藏及提供的张大千与齐白石一生早、中、晚三个时期,近五十件(组)作品,涵盖了两位世纪巨匠各个时期的创作面貌。亮相北京的重点展品包括:齐白石《九秋风物图》《贝叶工虫》《可惜无声·花草工虫册》与张大千《南岳祝融峰图》《红拂女》等。

    展览现场

    北京正值花季,“风柔拂面踏青乐,花红叠云赏春忙”,展厅也分享着一抹春意,浅绿色的布景,画作或悬挂于墙面,或陈列于展柜,均通透明净,散射的灯光照亮画作的不同细节,斑斑似星光。

    展览现场

    张大千和齐白石相差35岁,前者生于1899年,后者生于1864年。这两位国画大家的交际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大千的恩师曾熙是齐白石的好友,而齐白石的门生于非闇则是张大千在北京画坛的重要推手。

    两位大家经历与性格也很不相同,张大千颇有一些豪侠之气,一生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迹也遍及亚欧美各洲;而齐白石艺术生涯主要在湖南和北平。张大千的性格豪放,挥金如土,好交游、好应酬,齐白石则颇多静气,勤勉谨慎,不喜尘劳。

    这一点体现在他们的艺术风格上,张大千艺术风格千变万化,雅俗共赏,他的山水画初学石涛,继而上溯唐、宋、元、明诸家,博采众长。晚年创造的泼墨、泼彩新法,形成了墨色融洽,光彩有致的独特风格。

    张大千的人物画作品《松下雅集图》

    张大千的人物画先学唐寅,进而效法赵子昂、李公麟等诸家。因而他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潇洒透逸。本次展览中有几件张大千的人物画,其中有极具大千风格的仕女图。

    一幅《修竹仕女》题识为:明月玉郎曲,竹枝湘女讴。西风零落下,襟袖自生愁。癸未十一月,似芝涛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张大千《修竹仕女》

    张大千的仕女图衣纹线条简洁流畅,敷色清丽。有趣的是,之后结识了梅兰芳、马连良、余叔岩和周企何等京剧及川剧表演艺术家后,张大千认为戏里除了古装之美外,女子脸部的化妆最美,因此在描绘女子面部时,他承袭唐代的三白画法,将额头、鼻子和下巴处留白,并以红润的脸颊陪衬,使得脸孔的轮廓线条分明,从而形成了她笔下美女的一大特色。

    1941年,张大千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面壁两年七个月,临摹了自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达276幅,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也为其以后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张大千谈及敦煌壁画对他的影响这样说:“始知人物画法,绝响于世”。

    展览中的一件创作于1944年的《红拂女》就是张大千展现自己已完全深刻掌握唐代仕女画风,又能融古出新的杰作。在敦煌临摹以前,大千学习宋代以下的仕女画;敦煌之后的十余年间,他才达到一生创作仕女画的最高峰。这幅画中,张大千通过正面出场和左右对称的形式,暗示红拂女爽朗、果断的性格;又让倾斜的上身和弯曲的长裙连成修长的弧线,冲破对称构图的呆板,同时烘托出女性优美的姿态。

    张大千《红拂女》

    另有一件《明妃出塞图》,也是张大千从敦煌归来之后所作,人物在造型上取法盛唐壁画雍容丰腴的特征,设色受佛教造像及藻井图案的影响,并参考了藏传佛教施用矿物质颜料的技艺,所以作品显得非常华彩富丽。

    张大千《明妃出塞图》

    开幕仪式中,主办方介绍,张大千与荣宝斋渊源深厚,他的多件作品被荣宝斋收藏。荣宝斋藏有张大千巨幅手卷《华山云海图》,是其盛年巨制,张大千去世后不久,这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张大千作品展览中展出,成为整个展览最为瞩目的佳作。早在20世纪40年代,荣宝斋就成功试印了张大千的《敦煌供养人》,开创了利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大画幅书画作品的先河。而张大千亦曾先后三次为荣宝斋作笺纸画稿三套,分别刊于各版本的《荣宝斋诗笺谱》。

    展览展陈的张大千水墨、泼彩作品

    展览展陈的张大千水墨、泼彩作品

    将目光从张大千移到齐白石,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齐白石的作品风格自由、自然、自在,于写生与写意间循环进益,穿梭自如,很有一花一世界的东方艺术精髓。齐白石寥寥数笔就将自然之趣化为可观、可思的画面。

    展览现场

    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齐白石 可惜无声·花草工虫册(十三开)局部

    绘画风格上,齐白石的作品起初从明清大师入手,画风冷逸,定居北京后衰年变法,以自然的天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辟出高度概括的花鸟画写意画法;同时大胆吸收书法用笔入画,一变五代以来大减笔人物画飘逸奔放传统,以篆隶笔法用于人物描写,憨拙生趣;其山水上追六朝,删繁就简,大胆剪裁,一反明清以来的程式,极具独创性与革新性。其笔墨暗合极简主义,也与现代绘画的走向相呼应。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寥寥几笔的画作中往往也有比较深的人生况味,如展览中的一幅《遗响白云》作于1918年,是年齐白石五十六岁,由于家乡兵乱更加严重,土匪明目张胆,抢劫绑架,齐白石带着家人匿居在湘潭紫荆山下的亲戚家躲避匪乱,并打算次年定居北京。

    《遗响白云》

    据荣宝斋介绍,荣宝斋几乎藏有齐白石各个时期创作的代表性绘画、法书、印章、手札等作品。在十二卷《荣宝斋珍藏》中,齐白石作品独占一卷,共收入其各类绘画作品三百余幅。在荣宝斋的众多木版水印作品中,白石老人的画是最多的,高达数百种。齐白石刚定居北京时,因其出身“低微”和在艺术上的求进求新,遭到了不少旧文人的排斥,处境颇为艰难;荣宝斋独具慧眼,将他的画挂在店堂中最显眼的地方,使他的画作逐步为人赏识以至推崇备至。白石老人自五十七岁定居北京开始,至其一九五七年病逝,与荣宝斋有将近四十年的深厚友谊。荣宝斋馆藏的《九秋风物》是白石老人晚年代表力作。这幅白石老人八十四岁时所作的长卷,将秋天的桂蕊飘香、菊黄枫丹、草虫花间追逐等生动景致囊括在画面之中,怡人秋色尽收眼底。

    齐白石《九秋风物》图局部

    据悉,本次展览是2022年荣宝斋350周年与龙美术馆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去年9月在上海龙美术馆首展,本次展览从即日起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