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物收藏
谁是随州曾侯乙?余音绕梁2400年

时间:2021-10-23 00:01:30 来源:星球研究所 点击数:18223

这是一个

不见于史册记载的名字

1977年

湖北随州(当时为随县)一单位扩建厂房

偶然让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墓葬重现人间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

反复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

“曾侯乙”

(曾侯乙镈bó钟铭文,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

谁是曾侯乙?

学者们遍查史籍却一无所获

可就是这样一座“无名之辈”的墓葬

却出土了各种器物和竹简达15404件

仅青铜器就达6239件

其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良

令人叹为观止

(铜尊,为青铜尊盘一部分,出土于随州擂鼓墩1号墓、即曾侯乙墓,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尤其是雄踞于古墓中央的一套大型编钟

更是震惊世人

它由65件乐钟组成、总重高达4.4吨

是迄今发现的

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好的编钟

(请横屏观看,曾侯乙编钟,摄影师@苏李欢,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这些宝物究竟从何而来?

这座古墓又埋藏着多少秘密?

从1978年到现在

历经四十多年的研究

“曾侯乙”的身份终于愈发清晰

我们也终于可以系统讲述他的故事

还原一场音乐盛宴

追溯一段兴衰浮沉

(下面的乐曲是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录制;它历经两千多年,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旋律;请佩戴耳机,点击播放后继续阅读本文,音频来源@《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之声》)


01

乱世之君

曾侯乙墓所在的湖北省随州市

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地带

(随州地形及位置示意,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东北依桐柏山

层峦叠翠

(田王寨景区,位于桐柏山第二高峰固城山上,摄影师@黄江)

西南靠大洪山

诸峰竞秀

(请横屏观看,鸟瞰大洪山上的大慈恩寺金顶,图片来源@随州文旅)

两山平行相望

孕育无数溪流

(三潭飞瀑,位于随州广水,图片来源@随州文旅)

溪流汇聚为穿境而过的(yún)

南注长江

(涢水与其支流㵐jué水交汇于随州城区;图中左下为㵐水,右下至上为涢水,摄影师@石耀臣)

河流的冲积

使这里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原

向南可顺涢水而下,直达江汉平原腹地

向北可经襄阳连接中原

被称为随枣走廊

(随枣走廊区位示意,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河山之利、区位之便

使得随州很早就成为

华夏先民的生存据点

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遍布随州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随州是传说中炎帝神农的出生地,摄影师@石耀臣)

到了商周时期

这里更成为一条重要的青铜走廊

庞大的青铜器需求

推动着中原王朝向外扩张

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的铜锡铅等矿料

沿着长江和涢水,经随枣走廊北上

人称“金道锡行”

(“金道锡行”语出春秋早期曾国青铜器铭文,意为“运输铜和锡的通道”,随枣走廊为其中一条;图为“金道锡行”部分路线示意,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为了掌控这条要道

并防止蛮夷入侵

周天子在此分封数个姬姓诸侯国

即所谓“汉阳诸姬”

(周王室亦为姬姓)

其中实力最强者

即是以随州为中心的

曾国

(“曾国”之名虽不见史册,其考古遗存却极为丰富,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图为两周时期曾国遗存分布图,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西周早期

曾国忠心辅佐周天子

多次征讨反叛的诸侯及部落

深受王室倚重

因其位于汉水以东

故又号称“汉东大国”

曾国崇尚礼乐

将中原的礼乐文明带到南方

而控制青铜走廊的便利条件

又为之后青铜器的大量铸造提供了可能

再加上周王室对曾国的赏赐

历代曾侯仅在随州一地就留下了

包括12套编钟在内的众多精美乐器

(擂鼓墩2号墓编钟,年代晚于曾侯乙墓,包含36件编钟,其数量为迄今出土第二多,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然而

自西周末期以降

周室渐衰、诸侯并起

与曾国相邻的异姓诸侯国楚国

亦在这一时期快速崛起

从公元前706年起的上百年间

楚国不断侵扰曾国

史家在《左传》中多次记录道

“随师败绩”“随侯惧”“随人惧”

(曾国与史书中记载的随国是否为同一国家,是曾国考古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图为春秋晚期的曾侯與编钟,其上有关于曾国历史和“昭王奔随”的铭文,佐证了曾随一国两名的观点;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武力威逼之下

曾国被迫臣服于楚

曾侯乙

即是曾国附楚时期的一位国君

(已知历代曾国国君序列,此表由考古发现总结得到,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2400多年前的某一天

曾侯乙接到了一件来自楚王的赠礼

一件高近一米、重达134.8kg的

青铜镈

这件镈钟先是被

悬挂于曾国的宗庙之中

而在曾侯乙去世之后

它又替换了陪葬的一套大型编钟中

位于正中央的一件

与曾侯乙一同长眠

这一系列举动都颇具政治意味

而这套编钟也正是今日名扬海内的

曾侯乙编钟

(请横屏观看,位于湖北省博物馆中的曾侯乙编钟原件,镈钟位于下排右起第5件,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那么

这套编钟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以至古人对其如此重视?

拨开历史迷雾

让我们一探究竟

02

编钟之王

这是一个

礼崩乐坏、诸侯互相倾轧的时代

也是一个

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

随着周天子日渐衰微

曾国掌握了相当丰富的青铜原料

曾侯乙决定用这些原料

做一套象征着王权与秩序的“国之重器”

编钟

(编钟既是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下为晋侯稣钟,系晋侯稣以战功受赏于周天子而作,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他召集能工巧匠

第一步是确定各种原料的比例

战国时期的人们已经发现

铜、锡、铅的不同配比

会导致铸成的青铜器具备不同性质

人们将其总结为“六齐”

就编钟而言

锡太少,音色便不够丰满悦耳

锡太多,钟体便会脆而易破

只有合理的铜锡比例

才能铸出一口好钟

(《考工记》中六种铜锡配比示意,“六齐”即六种青铜器的原料配比剂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工匠们按照定量规范精心配比

以84%的铜、14%的锡、不到2%的铅

冶炼出最适宜铸钟的铜液

接下来便是铸造

工匠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范铸法

即先以陶土烧制成模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