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4-25 10:46:21 来源:子苏说历史 点击数:212802
在唐朝的诗坛上,星光璀璨的才子们犹如夜空中的明亮星辰,照亮了整个文学天空。尽管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无愧为唐诗的璀璨双星,但在这片广袤的诗歌宇宙中,仍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天才诗人,他的作品却足以与这两位诗仙相媲美。
这位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文人名叫张若虚。他的一生仅留下了两首诗篇,而其中的一首更是被称为“一篇抵全唐”的绝世佳作。这是真的吗?这首诗是否真的如此震撼人心,足以傲视群雄?
张若虚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才华绝不容小觑。这首被誉为足以媲美李白杜甫之作的诗篇,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创作才情,以及对生活情感的深刻洞察。那是一种将琴瑟之音化作文字的绝美技艺,一种让人在文字间感受到如诗如画的美好景致。
张若虚这位神秘的唐朝诗人,他的生平已经被岁月的尘埃掩盖,我们很难确定他的生卒年月。关于张若虚的字和别号,后世的探讨者始终无法揭晓。据推测,张若虚的一生可能跨越了660年至730年这一时期。
历史记载中关于张若虚的信息非常有限,仅在一些描述贺知章生平的传记里能够捕捉到关于张若虚的零星线索。
在《贺知章传》这部著作中,我们得知在唐高宗神龙年间,张若虚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四位文人因他们的文采斐然而在当时的京城享有盛名,他们被尊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的官场生涯并不显赫,他曾在兖州担任过兵曹职位。除此之外,关于他生平的更多信息已经无法追寻。
然而,在那个热衷诗歌的唐代,张若虚可能创作了许多诗篇,可惜的是,流传至今的仅有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被后世传颂不衰的千古名篇;另一首则是名为《代答闺梦还》的诗作。
千百年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直是诗歌领域里的璀璨明珠,然而却未被人们所瞩目。张若虚在创作了这首诗后,虽然没有得到世人的赞誉,但他的才情已经在诗句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在《春江花月夜》诞生近千载之后,这首佳作仍旧在古老的书卷中静候赏识的目光,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
命运弄人,直到明代晚期,文坛巨擘李攀龙偶然发现了这一绝世之作。他被诗中的优美意境深深吸引,决定将其纳入《唐诗选》这部重要的诗歌选本。自此,《春江花月夜》才逐渐展露出它的光彩,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争相研读,品味其中的奥妙,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那么,这首诗为何在李攀龙之前的文人中几乎无人知晓呢?其实,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诗的名字。尽管诗名看似普通,但正是它的朴实无华,使这部作品在长久的岁月里默默无闻,直至李攀龙的发现,方才重现光辉。
《春江花月夜》一诗,乃乐府古体之作,古时附曲以歌唱。最初作者陈叔宝,乃陈国之亡君,后隋炀帝亦曾赋曲。二者皆历史上不光彩之败国之君,一为奢侈糜烂,一为暴虐失德。
唐代初年,陈隋覆国时代尚未远离人们的记忆,《春江花月夜》之名因陈叔宝与隋炀帝之恶行,蒙上了“亡国之音”之耻辱。因此,张若虚所创作的诗歌鲜为世人所知。若非李攀龙具有独特眼光,恐怕这首千古佳作将与我们永无交集。
原诗为五言格律,张若虚以巧妙手法改作七言,使之在其笔下凤凰涅槃,华丽转身,成为流传百世之名篇。
这首诗名为《春江花月夜》,以五个关键词“春、江、花、月、夜”串联起整首诗篇。诗人主要以“月”为核心,将诗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描绘月夜江畔如梦似幻的景致;二是通过月色阐释哲学和人生哲理;三是借助月景表达游子思念亲人的情感。
在诗篇的前十句中,诗人以婉约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如梦幻般的春江月夜美景。前六句以远景为主,诗人描述了江面上皎洁的月光随着波涛起伏而显现,强调了月亮与江海相融的景观。此时,“生”这个字巧妙地将月光与潮水赋予了生命力,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栩栩如生。
河水曲折流淌,穿过繁花似锦的草原,诗人将视线从宏伟的远景聚焦到细腻的近景。他没有直接描述“月亮”,但描绘出的景色却让人感受到月光四溢的氛围。诗人勾勒出江水滋养着广袤原野的景象,月光如瀑布般洒落在大地上,银色的霜华笼罩着天地间,仿佛进入了一个纯洁而梦幻的世界。
当诗句进入“江天一色无纤尘”的部分,诗人不再简单地描绘风景,而是开始深入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奥秘。
在月夜的江畔,诗人仰望月光,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寂寥。此时此刻,他与那些历史长河中同样凝视着明月的诗人形成了一种共鸣,他们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凝视着明月,见证着江水将过去的时光带走,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和孤独。
在诗篇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浪漫的心境,展示了离愁别绪。全文对乡愁的描述分为二十句,诗人通过对白云、清枫、明月楼与小船等意象的刻画,来间接地表达了内心的忧伤,并把对远方心上人的念想寄托其中。
诗人在月色中,运用虚实相生的技巧,勾勒出不同层次的感伤。诗中游子对心上人的想念以实景呈现,而远方的心上人对游子的思念则以虚拟之景表现。这两种表现手法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即离别时的相思之情。
在诗的末尾八句中,诗人借助落花、流水以及残月等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渴望。残月逐渐下沉,闲静的水塘中花瓣纷飞,春天的光景渐行渐远,而归乡之日仍然遥不可及。这更加强调了诗人对故土的忧虑和渴望。
这首诗以“月”为主题,巧妙地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江边月夜风光。诗人在月光的映照下,寻找着内心深处的思索,对宇宙的奥秘和时光的流转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离散的游子和挚爱的伊人的无尽惋惜与牵挂,更为诗篇赋予了强烈的思乡情怀。
在这首诗中,伤感情绪如波浪般涌现,读者在欣赏其优美画卷时,不禁感受到内心的忧伤与怅然。然而,在忧伤的同时,诗人又巧妙地将相思之情暗藏其间,使整首诗在情感与景象的交织中,更具感染力。
诗的境界宽广深邃,涵盖了美好时光、宇宙人生以及离别相思等多种主题。在主题之间,诗人娴熟地进行转换,使之既自然流畅,又充满艺术美感。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为了经久传颂的佳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字号均不详。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译文
注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