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化资讯
被诗词喂大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时间:2021-04-20 13:58:45 来源:凰家尚品 点击数:374

大家期盼已久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火爆开播,轻松拿下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为什么一档诗词节目会如此大受欢迎?

正如主持人龙洋在开场时说的:诗言志,是大江东去的风流,是铁马冰河的热血长歌;诗亦可传情,它道尽世界一切悲欢,给予我们恒久的力量。

前五季里,我们已经见识了无数饱读诗词、满腹经纶的才子才女。

2000首古诗词倒背如流的才女武亦姝;爱诗词如生命的外卖小哥雷海为;被誉为“文武全才”的工科博士陈更……他们无一不是因诗词改变了人生。

第六季大家期待指数超高的选手,当属在《中秋诗会》上拿下总冠军,获得第六季的第一张入场券的7岁男孩,王恒屹

他4岁上央视节目,当众背诵《将进酒》惊艳众人;5岁挑战背诗词,诗词储备之强大,让撒贝宁都直呼“汗毛倒竖”。

为什么要给孩子读诗词?看看小恒屹,答案便不言而喻。

小小年纪的他,与导师对话,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就算一时答不上来,也不会慌乱紧张。你很难不认可,背后支撑他的,就是强大诗词储备带来的文化自信。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词早已根植于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中国诗词之美,能滋养每个孩子的心灵。

当然,除了王恒屹,《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荣获全国亚军的10岁少年韩亚轩的光芒不可忽视。

他年仅10岁,懂礼貌又聪明可爱,谦虚又有自信。

在舞台上不急不慌,张口就能背诵500首古诗,诗词量大又善于思考,随意变换形式提问,他都能对答如流。

离场时还颇有诗意地用一首诗跟大家道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扫一扫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收听整部专辑

↓↓↓

被诗词喂大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如此风范,真是应了那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未来可期!

而韩亚轩之所以有如此惊艳的表现,跟他家庭的熏陶不无关系。

3岁的时候,姥爷就带着他学习唐宋词,耳濡目染之下,他开始对诗词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等他长大些后,姥爷还带他游历诗篇中的山川大河。有姥爷的这番栽培,和常年日复一日地学习,自然让韩亚轩稳如中年、少年成名。

《中国诗词大会》里说过,“读古文和不古文的孩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面貌。”

不读古诗词的孩子,眼里的清晨只是清晨;而精通古诗词的孩子,清晨可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也可以是“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可以说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一开口就已经赢了。

根据教育部规定,自2019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中小学全面启用语文统编版教材。

新版“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与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小学古诗文增幅达80%左右;初中的古诗文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

同时,语文考卷中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古诗文正在成为语文拉分项。现在的学习格局就是“得古诗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考试”!

古诗词学习对孩子如此重要,如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记忆和学习呢?

《唐诗三百首》是学习唐诗的启蒙读本,其中收录了77位诗人,共311首诗作,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今天,凤凰FM为大家精选其中20首为大家做精彩解读。让你更加了解古诗词的另一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流传千古,成为格言式的佳句,你能想象得出,它竟是出自年仅十九岁的青年诗人之手吗?

这年轻人就是初唐诗人王勃。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二)中,曾经讥讽那些企图否定初唐诗风代表人物的错误倾向,他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话说得很尖刻,又可看出他对王、杨、卢、骆这四位被称为“初唐四杰”的诗人的诗风的肯定。

王勃,被杜甫列在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上,这不是偶然的。在“四杰”当中,他年纪不大,且寿命最短,但他在十九岁时所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是震古烁今的诗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生于公元六五○年,也就是唐贞观年间。在这一阶段,唐太宗励精图治,年轻有为的诗人王勃,在这首送别友人的诗篇里,也流露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胸怀。当然,官场内部的纷争,魏晋以来诗人们时而绮丽时而迷茫的诗风,也不可能不在他心灵里回响。为人们熟悉的《滕王阁序》,他一会儿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现出胸襟何等阔大,目光何等高远。但其后笔锋一转,竟出现“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遗风”的句子,情绪又何其忧伤,心情何等落寞。心情矛盾与意象落差的交织,反映出初唐诗人的典型心态。

即便《滕王阁序》是王勃失意时写的,但即使是他在年轻得意时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实也是开朗与失落心情的交集。《唐诗三百首》选取它作为王勃的代表作,也确是很有见地的。

王勃十四岁即有才名,被皇帝破格任用,意气风发。这首诗,写的是他在长安送别亲密朋友杜少府时的心情。亲密的朋友一旦分袂,王勃心中未免怅然若失,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首,王勃先寫他和杜少府握别的地点。他首先用了两句对偶句,以地名对比地名,“三秦”对“五津”,以数词对数词,显得特别工整。而在握别地点景色的描写中,只从大处着墨,不做细腻的描写,这让人感到具有精整而又壮阔的气象。

王勃和杜少府是在唐代首都长安握别的。在唐代,长安宫阙巍峨,百业兴旺,已是人口越百万的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更有开阔的三秦地区,作为京畿的拱卫,足见气象恢宏。作者对此大笔勾勒,写千里无垠的三秦辅翼着长安城阙,展现出长安景色的磅礴,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无比自豪。而在当下,一起在繁华首都当官做吏的朋友,可惜将要在此分手了。

紧接着的一句是“风烟望五津”。五津,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是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是杜少府要由此登陆当差的地方。当然,他到底在哪一个渡口上岸,实在也不晓得,只好是笼统而言。唯其是统笼言之,足见岷江与长安距离之远。这一去,前途未卜,别离人不禁有点落寞。

“背诵全文”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当成年后懂得了那些文字的优美,人们又颇感受益和后悔。要求背诵的多以文言、古诗文居多,如果缺乏兴趣和理解,对阅历不深的学生来说,古汉语确实晦涩、枯燥。对武亦姝的关注如果局限在比赛得分、会被2000首诗词等表层上,就仍没有脱离应试思维。她对诗词的自发热爱,应对教学和学习方法产生启示,教会我们如何发言语言之美,传承传统文化。

有人反问,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白话文对降低语言门槛、强化沟通功能固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还要看到,推进白话文运动的前辈几乎都有深厚的古汉语功底,他们反对的是繁复文法对思想和语言的束缚,与我们今天反对应试教育、死记硬背别无二致。

现代人学习古汉语,也不是为了能写文言,但掌握古汉语对文字的凝练、韵律、节奏、遣词造句的精确性大有裨益,这些在白话中同样重要。所以,无需将学习古文诗词与现代生活对立起来。

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和争议同样高涨,争议点就在于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有些甚至与现代文明相悖,这同样需要放弃应试思维,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扬弃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