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1 14:44:56 来源:星球研究所 点击数:382
百兽驰骋大地
鱼类畅游江海
还有一类注定属于天空
那就是
鸟类
中国有1400多种鸟类
它们形态各异
有的高大威猛、有的小巧玲珑
有的色彩艳丽、有的朴实无华
但不变的
是一对令人类羡慕的翅膀
(白鹇,摄影师@朱润禄)
▼
从远古时期开始
人们便对鸟类着迷
在诗歌中、在描画中、在器物中
我们都能发现鸟的身影
(三星堆出土的铜花果与立鸟,摄影师@柳叶氘,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更多的
是在日常生活中
山野、江河、城镇
鸟类几乎无处不在
(故宫中的鸳鸯,摄影师@柳叶氘)
▼
然而
你真的了解它们吗?
从天空之王——猛禽
大地之子——陆禽
到水域之主——游禽和涉禽
森林之心——攀禽
以及“百家争鸣”的——鸣禽
中国的1400多种鸟类
将展现怎样多元的美?
01
天空之王
强壮有力的翅膀
弯曲如钩的喙(huì)和爪
极度发达的感官
当这些都汇聚于一身
便成就了鸟类中最“酷”的一类
猛禽
(猛禽类形态特征,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猛禽分为鹰形目、鸮(xiāo)形目、隼形目三大类
鹰形目种类最多
包括常人难以分辨的
鹰、鹞(yào)、鸢(yuān)
鵟(kuáng)、雕、鹫(jiù)、鹗(è)等
鹰
大多偏爱森林环境
翅膀相对短圆,尾部则较长
这让它们能够在树枝之间
高速飞行、灵活转向
(褐耳鹰,摄影师@刘璐)
▼
鹞
偏爱湿地环境
在江河、湖泊、沼泽、芦苇塘周边
常能见到鹞在低空滑翔
一旦发现猎物则突然俯冲至地面
(低空“巡视”捕猎的白尾鹞,摄影师@徐永春)
▼
鸢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
我们平时看到的猛禽
很大一部分就是鸢
它们拥有凹型的尾巴
能够凭借气流
长时间在草原、农田上空盘旋
(飞行中的黑鸢,摄影师@徐永春)
▼
鵟
凭着格外“小巧”的喙
与其他猛禽区分开来
但鵟的适应性极强
能飞至荒漠、苔原
乃至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觅食
(大鵟,摄影师@李婷婷)
▼
各种雕
有着标志性的弯钩状喙和宽大的翅膀
分布范围极广
从裸岩山地、高山森林
到草原、湿地、农田、海洋
(草原雕,摄影师@刘璐)
▼
鹫
则有食腐肉的习性
胡兀鹫主要以骨头为食
(正在进食的胡兀鹫,摄影师@冯江)
▼
而高山兀鹫
主要食用腐肉
头相对较小且少毛
适合探入尸体腹中进食
其翼展可达两米以上
凭借巨大的双翼长时间在高空盘旋
(高山兀鹫,摄影师@刘辰)
▼
鹗
则是一类特殊的猛禽
它们完全以鱼类为食
也是全世界唯一一类
能够从空中全身冲入水中的猛禽
(鹗,鹗属于鹗科,上述鹰、鹞、鸢、鵟、雕、兀鹫等,均属于鹰科,鹗科和鹰科共同构成鹰形目,图为拍摄于甘肃敦煌的鹗,摄影师@谢振清)
▼
除了极强的飞行能力
鹰形目鸟类还有发达的视觉
鹰类视网膜上每平方毫米的区域内
就有多达100万个感光细胞
而人眼同样面积内仅约15万个
此外在视网膜的某个区域
还存在一个高度敏感的“中央凹”
这个凹陷类似相机的长焦镜头
鹰眼的分辨率为人眼的1-3倍
视野也比人类广的多
(鹰眼结构,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此外
弯曲而锐利的爪
帮助其一击而中,抓住猎物
有些大型猛禽的趾骨极为粗壮
单纯凭借腿部和爪的力量
便可穿透猎物的内脏
(金雕捕食,可怜的小鼠兔尖叫着被拖离了地面,摄影师@冯江)
▼
隼形目
则以极高的俯冲速度著称
最快的游隼
身体呈流线型
捕食时的速度可超过320千米每小时
相当于一列高铁的时速
(抓住一只鸟类的游隼,隼形目鸟类与鹰形目鸟类同为猛禽,但两者亲缘关系较远,两者形态的相似性源自趋同演化,摄影师@徐永春)
▼
鹰形目和隼形目
是日光下的猎手
而鸮形目
大多在夜间活动
它们头部形态独特
拥有近圆形的“大脸盘”
这种形态有助于收集空气中的轻微震动
进而在黑暗中定位猎物
(“头圆脸大”的纵纹腹小鸮,摄影师@邹滔)
▼
身上的花纹
使其在白天融于环境
(西红角鸮,仿佛一段木头,摄影师@刘璐)
▼
除此之外
鸮还有两大绝技
帮助其适应夜间捕食的生活
一个是特殊的“暗视觉”
通过角膜、视网膜的一系列变化
鸮即便在黑暗环境中
也拥有绝佳的视力
这是大多数其他鸟类做不到的
(“暗中观察”的鬼鸮,摄影师@关翔宇)
▼
第二个是“静音飞行”
鸮类独特的翼型和羽毛特征
使其在振翅和滑翔时
产生的噪音都极低
鸮类凭借这两个绝技
静静地划过夜空
成为夜行小动物的噩梦
(滑翔中的短耳鸮,摄影师@赖宇宁)
▼
鹰、隼、鸮
占据了食物链的最顶端
是当之无愧的天空之王
另有一些鸟类
却转而在地上谋生
02
大地之子
“圆润”的身材
尖而有力的喙部
强壮适合刨地的爪
以及艳丽的羽毛
这便是主要在地面谋生的鸟类
陆禽
包括鸡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