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名家名作
有道学性格的政治人物,“四书”因朱熹而升格

时间:2021-05-17 20:27:18 来源:凤凰网国学 点击数:1057

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带您追寻儒家贤达们的身影。

《四书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它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立论根据。而“四书”有这么高的地位,是因为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伟大。

Loaded2.66%
Current Time 0:04
Duration 10:18
自动播放

朱熹19岁考上进士,就有了从政的资格。他曾做过几任地方官:泉州同安县主簿,相当于县办公室秘书长;知南康军,南宋的南康军有三个县,相当于知州,这个职务周敦颐也做过。还做过漳州知府、潭州知府。潭州在湖南长沙。《宋史》朱熹传用一句话概括他一生的从政阅历:

“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仕”就是做官,“九考”就是九次考核。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三年一考核,那相当于他做了27年的地方官。其余时间都是做有职无权的闲职。“立朝才四十日”,是说他在朝廷任职约40天。

南宋时代的政局很复杂,那个时代的官员要想有一番作为非常困难。朱熹为官多年,为民办事,政绩当然有,但让他名留青史的还是他的讲原则、重气节,“六劾贪官唐仲友”就是一段佳话。

宋孝宗醇熙九年,即公元1182年,朱熹52岁,担任两浙东路常平盐茶公事之职。盐茶是两浙地区税收的重要来源,常平盐茶公事算是一个肥差。他的这个职务本来是当朝宰相王淮推荐的,而唐仲友的亲家却王淮。这一年,朱熹到台州视察灾情。没想到,一连接到各种反映台州知府唐仲友违法乱纪的举报。面对正义和私情,朱熹虽然纠结,但最终选择了正义,决定对唐仲友的丑闻进行调查,并总结成8条违纪行为上报中央。一开始唐仲友仗着宰相王淮的撑腰,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被提拔为江西提刑,相当于江西省司法厅长。但是,朱熹一身正气,誓不罢休,前后六次向朝廷递交弹劾报告,惊动了宋孝宗。宰相王淮怕事情闹大,不得不向皇帝奏请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之职,让他提前退休,安全着陆。朱熹当然很气愤,毅然辞职,回到了福建武夷山。

朱熹65岁的时候,还给宋宁宗皇帝当过老师,当时叫焕章阁侍制兼侍讲。这让我们想起北宋的程颐给小皇帝当老师的情形。程颐担任那个崇政殿说书才1年多,而朱熹做这个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不过40多天。为什么是这样?因为理学家大多是理想主义者。本来,做帝师是人生莫大的荣光,但理学家想的是如何“格君心之非”。皇帝有错误,也要帮他纠正。朱熹奉诏入都,当时就有人提醒他,皇上不喜欢什么“正心诚意”,你见了皇帝切忌以此为言。朱熹严肃地回答:

“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朱熹不顾皇帝的面子,用他那套“正心诚意”、“存理灭欲”的标准,给皇帝上政治课。批评皇帝这没做好,那没做好,哪壶不开提哪壶。可想而知,宋宁宗哪里受得了一位道学家如此铁面无私的训导。他的这个帝师自然是做不成了。朱熹这种道学性格为他接下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过了两年,韩侂(tuo)胄做宰相,权倾朝野。朱熹看不下去,上疏直言,惹怒了韩宰相。这一次终于引发“庆元党禁”。要知道宋宁宗就是韩侂胄等人扶上台的,皇帝也要听他的。朱熹遭到清算,他的学问作为“伪学”被查禁,他的许多弟子遭到流放或坐牢。还有人趁机给朱熹挖出十条罪状,称他“不忠于国”、“不敬于君”,还说他“纳尼为妾”、“为害风教”,等等。后来有人根据后面这两条罪状,演绎朱熹把两位尼姑收为小妾的绯闻,还编造他与自己的儿媳妇通奸的情节,搞道德绑架。世界上喜欢听绯闻的大有人在,像朱熹“外传”、“别传”之类的小说家言只是后人的附会,谁也没法考证。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纯粹的文化人,文化人往往是政府官员,像庄子那样完全拒绝做官的道家人物实属例外。学问好而从政,那是“学而优则仕”,现在称为“学者型领导”;从政之余做学问,那是“仕而优则学”,现在称为“领导型学者”。像朱熹那样的人,二者兼而有之,但他一生最大的兴趣还是做学问。他为后人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著述,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

朱熹的文集称为《朱文公文集》,一般人不会去翻,但有一本著作不得不提,就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是朱熹最重要的著作,耗费的精力最多,他晚年虽然受到政治上的打压,而且一只眼睛瞎了,还在写这本书,据说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琢磨《大学》的章句。“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合称。它为什么很重要?这与儒家的“道统”有关。前面提到,唐朝的韩愈第一个提出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他认为《大学》的“修齐治平”就是对抗佛教的有力武器。李翱抬出《中庸》,认为《中庸》的心性境界足以抗衡佛老。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普遍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当然,《周易》也很受重视。经过朱熹的注释,四书的地位超过了汉唐时代的“五经”。

我们现在很多人想看四书,但不知道先看哪本。朱熹认为: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先读《大学》,奠定人生格局,好比建房子先定个框架。接下来读《论语》,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然后读《孟子》,可以激发人的“浩然之气”。最后读《中庸》,它是孔门传授的“心法”,精深而微妙。当然,这是朱熹的意见。我们今天也可以先读《论语》和《孟子》的部分章节,因为它们比较平易近人,容易理解,《大学》、《中庸》抽象一些,不妨放在后面。

朱熹去世后,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被列为法定的教科书。元仁宗于1313年诏令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教材,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就是说,朱熹的学说特别是他的《四书集注》统治了中国的主流文化约700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