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读书时间
日本唯美主义三要素之一:幽玄

时间:2022-01-23 11:30:23 来源:网络 点击数:311540

基本解释

1. 幽深玄妙。

2. 谓玄虚的释道哲理。

3. 幽昧,昏暗。

4. 犹幽冥。阴间。

详细解释

1. 幽深玄妙。

 《周书·武帝纪上》:“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色空有,理极幽玄。” 鲁迅 《准风月谈·夜颂》:“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

2. 谓玄虚的释道哲理。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云笈七籤》卷八八:“实为聋瞽之徒,岂觉幽玄之理,步步就死,兀兀不知人间。”

3. 幽昧,昏暗。

 唐 黄滔 《课虚责有赋》:“夫如是则洞啟幽玄,曾无险隘。”

4. 犹幽冥。阴间。

 《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逆臣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因着对生活于其间的自然风土,特别是对缤纷的色彩的感受与感动,日本人萌生出独具特色的美意识;这美意识,以"物哀"、"侘寂"、"幽玄"等等范畴为中核,表现于文艺、社会、生活、情爱以及民族精神诸方面;

 起源

       "幽玄"的审美意识,形成于日本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论家以多角度的探讨逐步规范了其美学内涵。以崇尚"余情"之美为核心,在风格趣味方面,从偏重"妖艳"到讲求"恬淡",于发展变化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幽玄"是日本歌论、能乐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也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

"幽玄"一词本来是汉语词,历来的研究表明:最早的用例出现在汉少帝(?-125)的悲歌中;在其后的六朝和初唐的各种文献中都可以看到。梁武帝时代诗人王筠的《回师草堂智者约法师碑》中的"究竟微妙,洞达幽玄"等,用于直说事物的本质。日本的"幽玄"一词,与佛教用语关系密切。《临济录》的"佛法幽玄",最澄《一心金刚戒体诀》的"得诸法幽玄之妙,证金刚不坏之身",空海《般若心经秘键》的"释家虽多未钓此幽,独空毕竟理,义用最幽玄"等说法。强调佛法的趣旨深奥。到后来用"幽玄"来表达审美意识的时候,与这种佛教用语的含义是很不同的,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含义

"幽玄"的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引发欣赏对象的联想和想象,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日本著名学者大西克礼先生对"幽玄"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幽玄"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七点:

1、隐藏不露,笼之于内。如正彻所谓的"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

2、与露骨、直接、尖锐的感情表现相反,具有优美、安详、柔和性。如"霞满春花之所"。

3、带有与隐微荫翳相伴的寂静。如鸭长明所讲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

4、深远。特别是之精神上的东西,如深奥难解的思想。

5、具有内在的充实性。其中凝集着不可言传的意蕴。即所谓的"内容丰富"。充实性也意味着与大的、重的、强有力的有关,甚至与"长高"、"崇高"相联系。

6、有一种神秘性和超自然性,虽关乎宗教、哲学的观念,但仍可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意识"。

7、以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总之,"幽玄"有着与佛教思想相关的神秘之美,在文学中或表现为凄厉之境中的妖艳之美、或一定程度的壮美

代表作品

奥诺黛拉(Yuki onodera)。自1993年开始定居巴黎,在其作品《旧衣画像》中,拍摄曾用于CHRISTIAN POLTANSKI装置的旧衣服。画面中,这些旧衣服悬浮在半空,天空背景阴云密布,穿衣服的人似乎缺失,但画面中有处处感受到人的影子。影像中独树一帜的阴郁黑暗似乎牵引人们进入一个无意识的王国,缺损感、安全感的丧失也油然而生。"自我的空壳"敞晾在天空下,仿佛肉体已被消融的"现场"。袅婷飘忽,毅然坚定,有一种深思熟虑的虚妄之相。这样"空寂""幽玄"的性质,在日本美的妙局上,更增加了对"存在"的置疑,对"虚无"的诘问。

伊斯兰教教义中的幽玄

古兰经》说﹕"这部经典﹐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 他们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分舍我所给与他们的。 他们确信降示你的经典﹐和在你以前降示的经典﹐并且笃信后世。 这等人﹐是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的﹔这等人﹐确是成功的。"

古兰经》中的幽玄是什么?

幽玄事物对人类来说是恍若隔世,只有真主才知道它的实质,如:关于人类复生,死亡后经历的各种事件,灵魂和躯体的召集,清算,天平,乐园,火狱等等。这些事务是人类未接触过的,也无法想象它,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和典型。这些事物只有通过《古兰经》和《圣训》传达的讯息才能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