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俗文化
扇子极简史

时间:2021-08-11 16:34:47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 点击数:788360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一把扇子,在没有电器的古代,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帮手。到了初秋,在暑后还有些闷热的夜里,宫女们会三五成群地“轻罗小扇扑流萤”。

中国扇子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最早长什么样子?这些都已无实物可考。据沈从文先生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大量出现之后。

先秦

远古时代的人类在炎热的夏季,随手摘取一片植物的叶子或禽类的羽毛,简单加工下就能直接招风纳凉、遮阳取荫,这应该是原始扇子的雏形。

“扇”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列于“户部”。今日作为实用器物的扇子,其初始年代并不称“扇”,而称作“(shà)”或“(shà)”,也有作“(shà)”,在以后的发展中才统一称之为“”。

上述同音不同字的扇的古称,也恰恰反映了当时制扇的材料有蒲草、羽毛、竹子等等。

便面 东周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竹扇实物,是江西靖安县东周古墓出土的短柄竹扇,又被称作便面

这把竹扇属于春秋晚期,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它也被称为“中华第一扇”。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上的手执长柄扇图像

来源:《扇子的故事》,杨祥民

最早的扇子图像,则出现在成都出土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上,它属于战国前期的器物,上面刻画有一人手执一件长柄大扇的图像。

汉代

汉代,长柄扇的制作工艺不断进步,愈发精美,譬如这把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长柄竹扇。

西汉 长柄竹扇 湖南省博物馆藏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中便记载:“汉制,天子玉几,……夏设羽扇,冬则设缯扇。”

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羽扇易毁,今天已见不到汉代羽扇完整实物。

明 钱穀《洗桐图》中的羽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团扇从西汉开始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女性,所谓“美人并(病)来遮面”

据传,西汉成帝时期女辞赋家班婕妤,因为被赵飞燕诋毁,失宠、幽居于长信宫,作《怨歌行》又名《团扇歌》,抒发心中的哀怨之情,诗曰:

新裂齐纵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明 唐寅《班姬团扇图》中的团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扇子以竹蔑或金属丝为圆框,蒙上扇面,形如圆月,扇柄居中夹持,左右对称。制作面料有绢、纨、绫、罗等各种丝织品,所以又可称为绢扇、纨扇、罗扇等。

魏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上层人士普遍流行羽扇。

有一种羽扇被称为雉扇,亦名雉尾扇,这也是一种礼仪之扇。魏晋时期,王侯大都僭越使用雉扇,南朝宋孝武帝忌惮江夏王刘义恭,甚至下诏规定王侯障扇不许用雉尾扇,改用红色的朱团扇。

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则更喜欢以麈尾扇自饰,特别是在清谈的时候。麈(zhǔ)是鹿群的领袖,鹿群的行动,则全看鹿王尾巴的摆动。因此,麈尾有指挥棒的意思。

唐 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吴后主手中的麈尾扇

后人摹本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名士们手中的麈尾,是类似于羽扇和拂尘的东西,有手柄和麈尾毛。它是清谈时的道具,后来则成为清谈领袖和高级士族的身份标志。

前面提到过的便面,《魏略》中记载,韩宣在都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与临淄侯曹植在宫中相遇,他便以扇遮面,停在路边,这原本扇风纳凉的便面,此刻成为了社恐人的救星。

魏晋还有一种六角扇,据《晋书·王羲之》记载,有一老婆婆卖六角扇,王羲之路过便在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结果扇子大卖。可见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已受到追捧。

唐代

唐代,团扇继续流行,连大诗人刘禹锡都为之代言: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贵族阶层更偏爱长柄扇,《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中的长柄扇 故宫博物院藏

在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一位侍者站立在一旁,手持长柄团扇,为慵坐着的贵妇不停地扇风驱热。

对于帝王贵族来说,长柄扇也可用作仪仗扇,作为一种显示权威地位的礼仪器具。

唐 阎立本《步辇图》中的长柄礼仪之扇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唐玄宗时又订立制度,在正殿上置扇,皇帝升殿受朝前,先用六柄障扇合起来遮住面容,等皇帝坐下后,这些扇子就像舞台的帷幕一样左右拉开,让臣子们拜见圣容。退朝时,也要先合上扇子,等皇帝离场之后再撤扇。

宋代

到了宋代,随着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团扇开始逐渐流行于各阶层。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到处可以看见手持团扇的百姓形象。

不仅如此,两宋文人还热衷于在绢本团扇的扇面作画。元代在团扇上作画作书已有衰退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到了明清就更甚,扇面书画的主流让位于折扇了。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扇遮面的男子 故宫博物院藏

古籍中见到折扇的最早记录是《宋史》中《日本传》,北宋端拱元年(988年),日本僧人派遣弟子向宋太宗进奉的礼单中,有“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据日本《古事类苑·服饰部二十六》记载,当时的蝙蝠扇即为折扇。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高丽国”称之为“摺叠扇”“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并有注云“倭国乃日本国也,本名倭,既耻其名,又自以在极东,因号日本也。今则臣属高丽也。”

可见,折扇应是在北宋时期由日本直接或经朝鲜半岛传入我国,目前关于折扇最早的图画,是江苏武进出土南宋戗金漆奁上面的《园林仕女消夏图》。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制扇铺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北宋,汴京相国寺处就有过日本扇出售,它们制作精良但价格不菲,且可遇不可求,是那时的“高端奢侈品”、“限量珍藏版”。当时有人记录:“索价绝高,予时苦贫,无以置之,每以为诊限。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书中还特别提到临安城挂招牌的卖扇名店,其中就有“周家折叠扇铺”。可见南宋时已能够自制自销折扇,有专门性制作折扇的人员和商铺,并在众多扇铺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清

不过,折扇真正独领风骚,取代团扇、羽扇的地位,还是在明清时期。

明代社会上扇子使用的流行程度,让当时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也倍感惊异,他的记录可作为一个很好的见证:

……有时候扇上书写着一些格言或甚至整篇诗词。扇子作为友谊和尊敬的一种象征,是最常互相馈赠的礼物。……

清 任薰 花鸟扇 南京博物院藏

明清的折扇不仅制作工艺大幅提高,还得到颇多文人的青睐,他们纷纷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并用来作为礼物赠送友人。

清道光《孝慎成皇后观莲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18世纪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折扇空前流行,中国扇商为迎合西人喜好,还专门制造出名为“出口扇”的特殊类别。

这种折扇的设计制作与中国传统折扇大为不同,带有浓郁的西方色彩。为迎合当时的贵族阶层奢华的巴洛克风格,折扇扇骨使用象牙、玳瑁等名贵材质,且变得密集而少间隙;从扇骨雕刻到扇面绘画,皆满满当当不留空白。

今天,人们往往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电器,来度过春夏秋冬,扇子的实用性,已经渐渐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

而各种潮流品牌和奢侈品占据了大众的视野,扇子的艺术性,早已不再受到重视,仿佛“秋风悲画扇”,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