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俗文化
什么是女国?

时间:2021-04-21 12:57:51 来源:地缘谷 点击数:295

有这么一则传说广为人知——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国度。西方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亚马逊部落,而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西游记》中出现的“女儿国”一定不会陌生,倾国倾城的女王更是被观众们誉为唐玄奘取经路上最难的一关。文学作品的形象必有其原型,在隋唐时期的青藏高原,确实存在过由女性主导的国家,而且还不止一个

葱岭之南的西女国

历史上的唐玄奘也是知道女国的所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此国境北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拏瞿呾罗国,出上黄金,故以名焉。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 世以女为王 ,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土宜宿麦,多蓄牛马。气候寒烈,人性燥暴。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坷国。”不过,唐玄奘在西行的路上 并没有 像小说那般路过它,也只是在婆罗吸摩补罗国 (今印度加瓦尔) 依据传闻而写。

从唐玄奘的笔下,我们能了解女国的基本面貌: 以盛产黄金闻名; 依山筑城,国土呈东西走向的狭长状; 以女性为尊; 农耕与畜牧业并重; 气候环境恶劣,民风彪悍; 大致位于西藏西北部的,喜玛雅拉山脉以北、于阗以南、拉达克以东。

86版西游记也还原了多金这一特点

实际上,早在隋朝,中原就发现了 女国的存在 。《隋书·西域传》中专门提到了女国,指出:它位于葱岭之南,距离新疆的于阗约三千里;出产俞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等多种商品,除了黄金还盛产盐,与天竺维持着贸易关系;国小民少,方圆不过五六里,人口不过万户;在隋开皇六年 (公元587年) 还曾经向朝廷遣使进贡 。

女国作为位于青藏高原的国家,又为什么会被列入《西域传》呢? 这应该是与其 地缘环境 有关,地处青藏,女国不可避免地会同当时的强权吐蕃发生冲突,与西边的天竺也是贸易与战争并存,向中原进贡寻求庇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既然《隋书》估算了女国与于阗的距离,女国的使节应该是先北上于阗,然后沿着丝绸之路朝贡为中原所知。

在印度的历史中也有提及,但是印度对女国的

刻画掺杂了过多的想象和浓浓的咖喱味

作为一个双王制国家,国王与女王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女王执掌政权,而国王则担负着 耕战 的职责。 《隋书》与《唐会要》对该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有着更为详尽的描述: 其女王姓苏毗,深居于九层高的楼中,周围簇拥着数百侍女,每五日一次听政; 女王死后,宗室要从内部挑选两名贤德的女子继承王位,称大王与小王,结合唐玄奘“夫亦为王”的记载,小王应该承担着近似宰相的职责,也拥有大王的继承权; 官职也都由 女性垄断 而男性只能去参军,出身高贵者还有权豢养男宠; 在家庭同样是以女性为尊,哪怕是出身再贫贱的女子都能做到 一妻多夫 ,生下的子女也要跟从母姓; 在打扮上,男女都喜欢用青绿色的颜料涂抹在脸部,男性披头散发,女性则束发并将养成的长辫环绕在颈部。

直到今日的尼泊尔部分地区,依然残留着一妻多夫制

图源.pexels

唐贞观八年 (635年) ,女国再次派遣使节朝贡,而唐朝对它的记载与过去基本一致,可见其国内的政局总体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动。但之后女国音讯全无,几可断定它是 被吐蕃吞并 。咸亨元年 (670年) ,吐蕃甚至攻陷了安西四镇,女国的灭亡不会晚于这个时间。

川西高原的东女国

无独有偶,在川西高原也存在着一个女国,为了区分,史书特地称其为 东女国 。 《旧唐书》记载它位于“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 ”,范围是在今天四川阿坝、甘孜和西藏昌都一带。 它的领土形状与西女国截然相反,大致呈南北走向——“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规模也比西女国大得多,大小城池八十余座,人口也是西女国的四倍有余,甚至能动员起一支多达万人的军 队 。

图源.pexels

女王在治理方式、起居以及王位继承等方面与西女国 几乎完全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其居城名为“康延川” (属昌都) ,死后要有大臣亲属数十人殉葬。百姓散居于山谷之中,境内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弱水 (澜沧江) ,因此以牛皮缝制的船成为了主要交通工具。从唐高宗武德年间开始,东女国与中原建立起了 朝贡关系 。

澜沧江成为了与中原的主要交流

图源.pexels

由于东女国比西女国更接近中原,其发展也比西女国更为先进。统治者相当热衷于接受朝廷的册封,垂拱二年 (686年) ,当时的女王 敛臂遣大臣汤剑左朝贡,请求获得一个官号,武则天封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之后女国多次接受唐朝的册封,双方长期维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东女国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动, 男性国王取代了女王 成为新的统治者,完成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但具体时间是个未知数。

处在唐朝与吐蕃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东女国对外采取左右逢源的态度。贞元九年 (793年) ,国王 汤立悉与西山八国——哥邻、白狗、逋租、南水、弱水、悉董、清远、咄霸的国王一同率众来到剑南西川内附,朝廷皆授官赏赐 。西川节度使 韦皋将其中一部分人安置到维、霸、保等州,提供给他们种子和耕牛。

随后渐渐同化

另一方面,此时的唐朝业已衰落,吐蕃趁着中原动乱的机会施加压力,西山各国都被吐蕃 役属 。而 东女国虽然接受册封,但又暗通吐蕃,每年都向吐蕃进贡 丝絮 ,故也被称作“两面羌”。

从混乱的史料中寻找差异

史书对这两个女国的记载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相关内容 绝大多数是雷同的 ,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议与谜团。 两个相距数千公里的小国,在各个方面却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显然是不合理的。

起初的记载只指向一个女国,即葱岭之南的西女国。 不过率先出现在《大唐西域记》等著作中的名号反而是“东女国”,因为古人认为西海已经有个女国,这很可能就是后世学者 张冠李戴 的根源。

大概是误会成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西女国了

图源.pexels

唐朝以后,最早记载东女国的文献是《唐会要》,它也最早将东西女国做了区分,但它已经将之前对西女国的描述大量嫁接到了东女国的身上,《新唐书》更是将东西女国完全混为一谈:“东女,亦曰苏伐剌拏瞿呾罗,羌别种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称‘东’别之。东与吐蕃、党项、项州接,西属三波诃, 北距于阗,东南属雅州罗女蛮、白狼夷。东西行尽九日,南北行尽二十日。 ”

最终后果就是我们有关东女国的认知, 大部分是错误的 ,既然东面已经与党项接壤,又如何再与吐蕃接壤呢?

不过我们仍然能寻找到两女国间的差异。 首先是族群,东女国人属“ 西羌别种 ”是确定的。 但西女国人属何族群尚存争议: 《新唐书》直接将其划归到“西羌别种”中,显然难以取信; 《隋书》则没有明确记载,而是以女王姓苏毗暗示其属藏族,但苏毗国在西藏一度强大,弱小的女国显然不能与之匹配; 而吕思勉先生依据其文化风俗与天竺相似度较高认定其为 天竺族 ,同样颇为牵强,总之没有定论。

虽然同样多山临水,却不属于西羌文化

图源.pexels

其次是政治。 两个女国的最高统治者看似都是 大小女王 ,西女国的双王制受到多方史料的肯定,破绽在于东女国。 东女国载于史册的从来只有一位女王,朝廷也只对这一位女王封赏,另一位却根本没有出现,因此东女国疑似 一元制 ,而非西边的二元。 加上东女国后来是男性称王,男性的社会地位必然要比西女国的高很多。

第三是对外贸易与战争。 参考西女国的地理位置,它 不太可能出产蜀马 ,更不太可 能与远在东方的党项发生战争。 但东女国地处川西,又与党项接壤,如果有出产蜀马以及与党项战争的记载,应该指向的是东女国。

第四是文化与风俗。 《旧唐书》记载东女国“文字同于天竺”,《新唐书》又记载“风俗大抵与天竺同”。 东女国距天竺甚远,反而是西女国更容易受到天竺的影响,比如对阿修罗的崇拜。 打扮上,涂面在隋唐时的青藏 相当普遍 ,在东女国应该也有。

同时,两个女国还都存在纳骨葬、鸟卜等特色风俗,而唐代以前关于川西高原的著作均找不到类似的记载,因此东女国可能不具备上述风俗,但人殉制度属实。 由于东女国的男性地位相对西女国的较高,自然也不会流行“一妻多夫”,而是西南地区普遍的走婚制。

西南地区,尤其是摩梭族普遍的走婚制

图源.pexels

综上,所谓女国,只是女性的地位要远高于男性,仍然带有 母系社会的色彩 ,不可能全是女性。 两个女国间在各个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被本就稀少且高度错乱的史料所蒙蔽,我们若从中拨开迷雾,诚为难矣。